01月
20
2025
0

事业单位编制能转为公务员吗?

一、事业单位编制能转为公务员吗?

不能,事业编制一般指的是事业单位包括全额事业单位,差额事业单位,收支自负盈亏事业单位这三种单位给予或者录用人员一种相对稳定收入和福利保障的长期合同。其中又以全额事业单位最为稳定,比如学校就属于这种,属于老百姓口中的铁饭碗。

而公务员编制属于行政编制,各方面收入和福利保障相对事业单位前景更好,晋升空间更大。属于金饭碗。

掌握事业编制属于专业技术岗位,不具备权利分配机制,因此要想掌握公务员编制只能辞职重新考公务员。而公务员编制则可以转为事业编制。

二、国企编制转为事业编流程?

国企是可以通过招聘获得岗位的,而事业单位是行政体制只有通过招考才能录用,事业单位发布公告招聘岗位,然后笔试、面试再最终敲定录取人选办理录取手续。

事业单位有很多种,有全额、差额拨款的,也有企业运行的事业单位,效益比较好的应该是有资产按照企业运行的事业单位。

三、事业单位改革后,如何转为公务员编制?

01

通过国省考成为公务员

事业编人员考公压力很小,就算考不上,也还有事业编保底。事业编最大的福利就是可以参加省考国考(不像在职公务员,国考和大部分省都已经禁止

再参加公考)。学历不错的事业编人员,符合省以上单位要求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和研究生学历,可以通过考试转变身份,进入更高平台,取得更大进步空间。

02

通过晋升调任、转任公务员

县级单位事业编副科级领导,通过调任或者转任程序,可以成为公务员;市级单位需要正科甚至更高,省以上单位的门槛是处级。

03

通过遴选成为公务员

2017 年开始,事业编、国企正式身份可以报考中央公务员遴选。不过岗位较少,门槛很高,一般要求副高以上职称和特定管理岗位经历等。

04

通过机构改革转变为公务员

最近几年的机构改革中,有些事业单位整体转制。比如某些地方的医保中心整体转制为参公,还有海事局由事业编直接变成行政编。

05

通过选举转为公务员

乡镇事业编人员可以通过选举,成为副乡长/副镇长,当选后可以转为公务员身份。不过,这种转变仅在本乡镇有效,一旦离开辖区调任他处,自动失效

四、事业单位特殊人才可转为公务员吗?

 事业单位特殊人才可以转为公务员。同行事业单位的特殊人才,如果在工作中表现优异,就有机会转为公务员。事业单位特殊人才如果在工作过程中表现的比较优秀,符合提拔为科级领导干部的要求。经过组织部门考察,就可以通过提拔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而将身份转化为公务员。

五、事业单位编制可以转公务员编吗?

可以

可以。事业编制人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转为公务员,包括参加国考、省考、市考,参加各级副科岗位选拔,破格选拔等1。此外,根据公务员调任的有关规定,干部身份的事业人员提拔担任副科及副科以上领导职务,并试用期满后,也可以调任到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岗位2。另外,事业单位转公务员还有选举、遴选、改革等方式3。因此,只要符合相关条件,事业编制人员是可以转为公务员的。

六、人才引进事业编制几年转为公务员编制?

基本不能转为公务员编制,除非协议里有转为公务员编制这一条。

人才引进事业编就是事业单位引进,本身是事业编制。事业编和公务员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编制,怎么能转呢。想进公务员编就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的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是不同类别的考试。考试类别也不一样。

七、教师周转编制会转为正式编么?

教师周转编制是会转为正式编制的,有的学校由于工作的需要,原有编制教师不能满足教学工作需要,因此人事编制部门通过周转编制,临时解决用人需求,也就是编制是临时的,但对于教师本身来说,身份是没问题的,是正式的。周转编制和个人无关,达到使用期限后,由组织调整,不影响个人身份。

八、企业编制转为公务员的条件?

企业编制,首先是国企,组织部门对特定需要的人员,年龄也有一定限制,在企业内部充分考察后,会将其编制转为公务员。

九、行政事业编制如何转为公务员编制?

1、目前,要想从行政事业编转为公务员编制,必须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考试过关后,才能转为公务员编制。公务员队伍目前实行的是“逢进必考”,只要是公务员,都得经过考试。这两种编制是不同的,特别从行政事业编要想变成公务员编制,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比如说,从学校老师,要想成为公务员,那就要通过公务员考试。

2、公务员编制和事业单位编制主要区别如下: 国家机关里的正规在编人员是公务员,例如政府、检察院法院、公安、工商、民政、司法、税务等。但是,有一些国家机关下面有对外服务职能或者是专业技术智能的单位,例如劳动局本身是机关,但下面的社保中心、医保中心就是对外服务窗口单位;卫生局是机关,但医院就是对外服务的单位……这些单位就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国家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筹自支三种。公务员是行政编制,财政全额拨款。

3、行政事业编制是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的统称。事业编制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行政编制也就是国家公务人员的编制。根据《公务员法》,行政编制是有级别的,共12级。事业编制,是没有级别的。例如学校老师就是事业编制。

十、参公编制有机会转为公务员编制吗?

先厘清一下编制的概念。

在体制内只有三种编制:事业编、行政编、行政工勤编。参公不是编制,只是一种身份,参公人员实际上使用的是事业编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执行公务员晋升机制和工资待遇。成为参公人员,按规定必须参加公考,并进行参公登记。因此除了一纸编制略有区别外,在大部分时候和场合,参公人员与公务员并无两样。不过,由于政策限制,在部分地区参公人员与公务员的交流仍有障碍,无法自由流动到行政机关,加上机构改革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参公人员,而公务员却毫不受影响,因此尽管参公人员享受了公务员的待遇,但出于稳定的考虑,他们仍会期望转变身份。

那么,参公人员怎么才能转行政编制?

有三种方法:

第一、调任。根据岗位和工作需要,调到行政机关任职,人员身份随岗位定编转为公务员身份。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也是目前参公人员转身份最合适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第二、机构改革划转。行政类事业单位取消,单位职能划转到行政机关,人员随职能划转分流到机关安置,按照规定,身份也要置换为行政编制。但实际上受机构和编制限额管理影响,这种几率非常少,很多参公人员划转到机关后,因为不影响后续的提拔晋升,因此并不置换行政编制,而是继续保留参公身份。当然,部分编制富余的单位或地区,类似的人员划转会置换身份,但毕竟是少数。

第三、参加考试。通过公务员考试直接进入行政机关,一切从头开始。作为参公人员,除非有特殊原因非得考,否则,不建议重考公务员。一来以前的履历全部作废,不划算,二来在职参公人员和公务员一样,是不允许参加公考的,除非辞职,裸辞参加公考不一定能考得上,风险太大。与其这样冒风险,还不如努力工作,争取早日提拔。只要走上领导岗位,所谓的参公和行政编制其实已经没有区别。

换而言之,真正在乎身份的往往是基层人员,是参公还是行政,在某些环节上对他们会有致命影响,一旦当上领导比如处级干部,他们的关注点就不会停留在这些方面,而会更在意岗位和职务,所谓的编制对他们而言就没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