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
10
2025
0

用人单位无底薪,没社保!合法吗?

一、用人单位无底薪,没社保!合法吗?

公司实行无底薪制度是不合法的。

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六条之规定:在劳动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劳动者在未完成劳动定额或承包任务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条款不具有法律效力。

因此即使没有完成定额的任务,公司也是应该支付给最低工资。

根据《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有权向劳动保障部门举报,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和提起诉讼:未按照约定支付工资的;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的;拒不支付或者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的;违反工资支付规定的其他情形。

依据《劳动法》第四十八条之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保底底薪合法吗?

保底底薪是合法,当工厂效益不好的时候发不出工资的时候,保底底薪是工厂给工人的一个最低生活保障,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各地的保底底薪工资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广州,深圳一二线城市,保底底薪工资大约在两千元以上,像四川云南的一些三四线城市的保底底薪工资大约在一千五左右。

三、扣底薪合法吗?

不合法。因劳动者完不成业绩而扣底薪是违法的。业绩考核应当设立奖金制度,工资结构应当为底薪加绩效奖金,当完不成业绩时,可以在绩效奖金中扣除,但是倒扣底薪是不允许的,底薪只有请事假、病假时才可以扣未出勤期间的工资或部分工资。

既然是底薪的,就意味着无论劳动者的业绩如何,只要正常出勤了,就应当得到约定的底薪,请带薪年休假或者公休假的也不能扣底薪,否则单位违法。

四、只发计件工资没有底薪违法吗?

只发计件工资没有底薪是不合法的。

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六条之规定:在劳动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劳动者在未完成劳动定额或承包任务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条款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即使没有完成定额的任务,公司也是应该支付给最低工资。

根据《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有权向劳动保障部门举报,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和提起诉讼:未按照约定支付工资的;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的;拒不支付或者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的;违反工资支付规定的其他情形。

依据《劳动法》第四十八条之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五、计件工资有底薪的好还是没有底薪好?

公司实行无底薪制度是不合法的。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六条之规定:在劳动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劳动者在未完成劳动定额或承包任务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条款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即使没有完成定额的任务,公司也是应该支付给最低工资。根据《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有权向劳动保障部门举报,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和提起诉讼:未按照约定支付工资的;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的;拒不支付或者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的;违反工资支付规定的其他情形。依据《劳动法》第四十八条之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六、底薪只有1500合法吗?

合法的。

劳动合同只写了基本工资1500不到是否合法是要根据当地公布的最低工资的标准来确定的。在我国的劳动关系的规制中,如果是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

七、产假发底薪合法吗?

这是不合法的。因为我国《劳动法》对女职工实行特殊保护,女职工在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降低其工资和福利待遇。

公司扣发产假期间的效益工资、差旅补贴、午餐补贴,属于你应享有的福利待遇。依据有关规定,女职工在产假期间工资照发,不影响她们享有的福利待遇,公司扣发于法无据。

同时,公司克扣女职工产假期间部分报酬,可以要求加发被扣报酬25%的经济补偿金,符合法律规定。女职工产假期间扣发效益工资,违反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关于保障妇女权益的禁止性规定,应属无效。

八、采购合同没金额合法吗

采购合同没有金额合法吗?

采购合同是企业之间或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进行商品或服务交易的重要法律文件。合同的金额是合同条款中的一个核心要素,涉及到合同的约定价格、支付方式以及双方的权益保障。然而,有时候采购合同中可能没有明确规定金额,这样的合同是否合法呢?本文将重点探讨采购合同没有金额的合法性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强调的是,采购合同没有金额是不符合常规的。合同金额的明确规定有助于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明确价格和支付方式,避免纠纷和误解的发生。采购合同作为一份法律文件,应当尽可能明确地规定交易的具体金额。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双方在签订采购合同时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双方可能正在进行友好合作,互相信任,只是口头约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而没有在合同中明确规定金额。这种情况下,采购合同没有金额并不一定是非法的。虽然合同没有金额,但是双方有共同的意愿进行交易,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明确价格,例如引用其他文件中的价格,或者通过交流和协商等方式来确定具体金额。

另外,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下采购合同可能没有明确金额,但仍然合法有效。比如,双方可能约定了按照市场行情进行定价,即合同的具体金额会根据市场价格来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合同没有明确金额,但是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动态确定交易价格。

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采购合同没有金额也存在一些风险和问题。首先,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容易产生分歧和争议,因为没有明确的金额规定,双方可能对价格有不同的理解。其次,采购合同没有金额可能给合同的履行和支付带来困难。如果没有明确金额,双方在支付款项时可能无法按照约定进行支付,导致付款纠纷的发生。更严重的情况是,采购合同没有金额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合同,无法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因此,为了避免采购合同没有金额带来的问题和风险,建议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尽量明确规定交易的具体金额。金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商和确定,确保双方对价格有明确的认同。双方也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些灵活的条款,例如价格根据市场行情变动等,以便在实际交易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

总之,采购合同没有金额的情况下并不一定非法,但会给交易过程带来一定的风险和不便。为了保护双方的权益和顺利完成交易,建议在签订采购合同时明确规定合同金额,避免产生纠纷和误解。

九、公司原来有底薪,现在没有了底薪合法吗?

违法,劳动合同法规定,合同中约定的工资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且应该缴纳社保。

十、借款合同没约定利率合法吗

借款合同没约定利率合法吗?

在借款过程中,一份完整的借款合同是保障借款人和出借人权益的重要文件。然而,有时候借款合同可能没有明确约定利率条款,这会引发一系列疑问。本文将探讨借款合同没有约定利率的法律问题,以及相关法律规定。

1. 利率的约定

一般来说,借款合同是一种为了明确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间的权益和义务而签订的协议。在借款合同中,利率是一项重要的约定内容。利率的约定应当明确且合理,以保护双方的利益。

然而,并非所有情况下都能如此明确约定利率。有时候,借款合同可能缺乏明确的利率条款。这可能是出借人和借款人在协商中忽略了这一重要内容,或者出于各种其他原因未能达成一致。

2. 法律的裁判

对于借款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利率的情况,法律上一般有两种裁判方式:

  1. 法律规定的利率:
  2. 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对于未约定利率的借款合同,会规定一定的利率。例如,中国的《利息法》规定了最低合理利率,如果借款合同没有约定利率,则应按照法律规定的利率执行。

  3. 当事人协商:
  4. 如果借款合同没有约定利率,当事人也可以在借款过程中协商达成一致。双方可以通过协商确定合理的利率,并在后续的补充协议中明确约定。

3. 法律风险

虽然法律上对于借款合同没有约定利率有一定的裁判方式,但是借款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利率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首先,缺乏明确约定的利率可能会引发双方之间的纠纷。出借人和借款人在利率问题上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利益诉求。如果双方无法就利率问题达成一致,可能导致借款合同无法履行或者引发法律纠纷。

其次,缺乏明确约定的利率可能会导致出借人无法获得应有的利息收益,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如果借款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利率,出借人可能无法计算出借款的预期收益并作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4. 建议和注意事项

面对借款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利率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 协商一致:双方应尽量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明确约定合理的利率,并在补充协议中予以确认。这样可以避免后续出现利率纠纷。
  • 了解法律规定:了解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以确定是否存在法律上的最低利率或其他相关规定。
  • 寻求法律咨询:如果无法解决利率问题或存在法律纠纷,建议寻求专业的法律咨询,以获得针对具体情况的合法建议。

5. 总结

借款合同是保障借款人和出借人权益的重要文件,而利率是借款合同中的重要约定内容。虽然借款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利率在法律上存在一定的裁判方式,但是缺乏明确约定的利率也会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

因此,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双方应尽量明确约定利率,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面对没有明确约定利率的情况时,建议双方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并在后续补充协议中明确约定,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