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法规定请事假怎么扣工资?
按国家劳动法规定,请事假一天需要扣当天的工资。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即当天工资=月薪÷21.75。
法律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二、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拓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修正。
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2年12月28日通过,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修改如下:
一、将第五十七条修改为:“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
“(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二、将第六十三条修改为:“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
三、将第六十六条修改为:“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超过其用工总量规定的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四、将第九十二条修改为:“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本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到一万元的标准处以罚款,对劳务派遣单位,吊销其劳务派遣业务经营许可证。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本决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本决定公布前已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继续履行至期限届满,但是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不符合本决定关于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的规定的,应当依照本决定进行调整;本决定施行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应当在本决定施行之日起一年内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并办理公司变更登记,方可经营新的劳务派遣业务。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二、请事假1天如何扣工资?
没有规定,属于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可以协商,事假没有工资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请事假单位可以扣除该日工资。至于单位扣工资是否合理,提供如下计算方法供参考:
一、日工资数:日工资计算方式为:基本工资/21.75,可以算你每天的实际工资数。
基本工资是你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不是当月拿到的实际工资。月计薪天数为21.75,而不是21.16。
二、应得工资数:基本工资减加上你的加班费、津贴、补助就是你的实际应得工资。
三、实得工资数:应得工资扣除请事假天数的工资、社会保险数额、个人所得税(如果有的话),剩余的就是你是的工资数。
三、请事假是扣基本工资还是全额工资?
1、这个没有一个具体,要根据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而定。
2、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没有对事假具体扣款金额有明确规定,只是规定对员工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违纪行为企业有权做出相应的处理,单位的规章制度要经过民主程序进行公示,而且必须是合法有效并且已经送达给员工的,这样才有效。
3、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须经公示后生效。经公示后的规章制度具有效力,员工应当遵照执行。有的单位事假按30天来计算扣款额,有的按照21.75天来计算扣款金额,有的根据22天来计算扣款金额,而且扣款的标准是基本工资还是全额工资都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而定的,各个单位对于考勤都有自己的实施办法,每个单位不一样,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4、建议详询单位人力资源部。
四、高领孕妇请事假扣工资法律规定?
如果没有医院出示的病假证明的那就是普通的请假了,这样是没有工资可拿的,看她能不能拿出医院出示的病假证明了,有病假证明的必须要给工资的。
五、事业单位请事假能扣工资吗?
事业单位请事假扣工资合理的。 事业单位职工请事假是否扣工资,如何扣发,国家没有统一规定。由各省市规定,但各省市规定不同。 一般都有一定时间免扣期,一定时间基本工资扣除期,之后才是全额扣除期。具体扣除办法,按各地规定执行,具体扣发建议咨询当地人社局。
六、事假 工资
在工作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或个人原因,需要请假。作为员工,了解和明智地运用事假政策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将探讨事假的定义、申请程序以及对工资的影响。
事假是什么?
事假是指员工因为个人原因需要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并获得薪酬报酬的假期。个人原因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家庭原因、个人健康原因以及个人紧急事务等。
事假申请程序
每个公司对于事假的申请程序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您请事假之前,务必熟悉您公司的规定和政策。下面是一般情况下的事假申请程序:
- 提前通知:在您确定需要请事假时,尽量提前向您的上级或人力资源部门提交一份书面请假申请。
- 请假理由:在请假申请中,清楚陈述您请假的事由以及预计离开和返回的日期。
- 支持文件:某些情况下,公司可能需要您提供相关的支持文件,如病假证明、警察报告等。
- 审批流程:您的请假申请将按照公司规定的审批流程进行处理。请耐心等待直到获得批准。
请注意,如果您未经批准就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导致对您的工资产生不利影响。
事假对工资的影响
在普遍情况下,如果您获得了批准的事假,您将继续获得您的工资。
然而,请注意以下几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您的工资受到影响:
- 无薪事假:如果您的事假被认定为无薪假期,那么在请假期间,您将不会获得任何工资。
- 事假超过规定天数:公司通常会规定每年员工可以获得的有薪事假的天数上限。如果您的事假超过了这个限制,超出部分可能会被视为无薪事假。
- 欠薪:如果您在请假期间有未偿还的贷款或其他欠款,公司可能会自动扣除相应金额的工资来偿还这些欠款。
在请事假之前,确保您了解您公司的政策,并与您的上级或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确认。
此外,在您获得事假批准后,请务必按照公司规定的时间准时返回工作岗位,以免进一步影响您的工资和职业声誉。
总结
事假是员工有权利享受的福利之一。请假对于我们来说是合理的,但要确保我们遵守公司的规定并及时提出请假申请。了解事假对工资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以免因此导致经济上的困扰。
希望通过本文,您对事假和工资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理解。祝愿您能够合理安排假期并继续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七、请教:员工事假扣工资,应入何科目?
员工事假扣工资,计入(冲减)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实际发放工资时是应付工资减去扣款的实发数。比如职工月工资总额是3000元,扣款100元,用3000-100的差额直接记工资费用中。
八、劳动法规定病假,事假,旷工扣工资多少?
事假是属于自己主观的因有事请假而为。
病假是因自身身体状况无法在当时阶段从事工作是客观而为。
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通知第五条,企业职工在医疗期内,其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和医疗待遇按有关规定执行。
国家层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59条 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按照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参看各地工资支付办法。
对于任何企业制度有违国家规定的,按国家规定执行。
希望可以帮到你。
九、机关事业单位事假扣工资合理吗?
这个看单位情况,我们是请假不扣工资,超过5天一月没有绩效,不过这个一般也不扣,要是和管绩效督察的关系好的话不扣,比如你请假俩月扣你一个月的绩效,其他的补贴啥该是你的还是你的。
十、请事假扣工资包括五险一金吗?
扣发当月工资的,五险一金正常缴纳,因为缴纳基数是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